山大  文脉

童鱼之父童第周

来源:发布时间:2018-03-21 22:11:45点击数:

 

周兮周兮,年逾古稀。

残躯幸存,脑力尚济;

能作科研,能挥文笔。

虽少佳品,偶有奇意;

虽非上驷,堪充下骥。

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与山大紧密相连,曾先后任生物系教授、动物系主任及山东大学副校长等职位。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他首次解决了文昌鱼的实验室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问题。晚年,他成功地培育出具有两种鱼性的“童鱼”,在遗传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生物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刻苦努力,为国争光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他幼时丧父,家境贫寒。直到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宁波师范预科班学习,后来作为插班生考入宁波效实中学。童第周学习十分刻苦,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值班老师故意关了路灯,让他进屋睡觉,趁老师不注意,他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天道酬勤,期末考试的时候,童第周的几何考试得了一百分,总平均成绩由原来的“倒数第一”,一下子跃居为“正数第一”。后来童第周回忆这段时光时,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28岁时,得到亲友的资助得以去比利时留学。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同学因而瞧不起他。实验室的达克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剥离青蛙卵膜的实验,一直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个消息一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1934年,他从自己发表过的文章中,随便选出一篇用棕蛙卵做的有关定位问题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任教山大,勇创辉煌

 

1931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国内时局动荡,本想到中央大学任教的童第周在蔡堡先生的极力推荐下接受了国立山东大学的聘书。1934年,童第周举家北上来到国立山东大学,任生物系教授。从此,童第周与山东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13月,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华岗被任命为校长兼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任副校长,华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唤醒了童第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持的许多课题,如对虾、海带、紫菜、贻贝、扇贝的人工养殖,船蛆、藤壶等船舶害虫的防治等,都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学科建设方面,童第周组建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洋学系,使山东大学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思路。

在教书育人方面,童第周特别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童第周经常教育学生做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童第周教授始终坚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为山东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优秀学者专家。

 

相扶相依,伉俪情深

 

童第周的妻子叶毓芬原籍浙江镇海,是他相距不远的宁波同乡,后来两人份相知相恋,结为夫妻。在科学研究方面,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致力科研,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抗战时期,他们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全家甚至举债度日,但夫妇俩一直坚持科学实验,完成了鱼类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断在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童鱼”的诞生就是其中一个奇迹。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结着叶毓芬的心血。有人统计,夫妇合作的科研论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他们二人也被人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颠沛流离,不离不弃。十年动乱期间,童第周曾被中科院中有的人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判,他们的爱情生活又一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人强迫叶毓芬揭发检举童第周的所谓“问题”,被叶毓芬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年逾花甲的童老在“牛棚”中也十分挂念爱妻,在小纸上以“寄毓芬”为题写了诗句,互相慰勉。“放逐囚禁不须哀,人生自古多变幻;四十年来共欢居,也应自足慰心怀。且忆年年实验节,长夜工作共达旦;独居不堪寂寞时,重整旧作以自解。”

 

致力科研,壮心不已

 

1935年,童第周在青岛海滨意外发现了文昌鱼,成为继美籍教授赖特1923年在厦门发现文昌鱼之后第二个在中国沿海发现文昌鱼的学者。文昌鱼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对研究生物进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被达尔文称为指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由于文昌鱼卵子不易获得,而且存活时间短,这成为制约文昌鱼实验胚胎学研究的瓶颈。

童第周从解决文昌鱼卵子来源问题入手,通过改善文昌鱼的生活环境条件,成功实现了文昌鱼的饲养和孵化,1952年,又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文昌鱼的卵子,推翻了国际上康克林等学者认为文昌鱼不能人工授精的结论,童第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决文昌鱼人工饲养和人工授精的人。

童第周在研究文昌鱼的同时,一直在从事金鱼鱼卵的研究,他用金鱼和鳑鮍鱼作材料,把它们的细胞核进行同体移植和异体杂交移植,培育出了同时具有金鱼和鳑鮍鱼的特性的小鱼。他用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细胞质在遗传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开创了异种细胞核移植的先河。巧合的是,当时国际上兴起的克隆技术同样也是把细胞移植作为研究手段。童第周的细胞移植实验,无意间使他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克隆研究的人,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此后,童第周又和著名华裔美籍科学家牛满江合作,研究细胞质中的信使核糖核酸是否具有遗传功能。他们通过把鲫鱼细胞与金鱼细胞结合移植,培育出了双尾金鱼,从而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这种鱼后来被命名为“童鱼”。“童鱼”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可以培育出各种体现父母优点的鸡鸭牛羊,并可以控制自身生理衰老的过程,将来甚至掀起一场整个世界的绿色革命。

 

结语

 

先生一生,致力科研

兢兢业业,孜孜不倦

脚踏实地,崇实创新

可谓山大精神最好的写照

吾辈当以先生为楷模

不忘初心

砥砺前进

【文章来源】;《山大第一》。

文字:杜佳媛

编辑:邹星宇

责任编辑:李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