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文脉

故事 | 萧涤非教授与山大民主学风

来源:《山东大学报》发布时间:2019-12-02 14:37:14点击数:

学风民主,是山东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50年代,山东大学学术活动频频学术思想活跃,文科方面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红楼梦》、《长生殿》等文学、历史、哲学问题的讨论接连不断,热点迭起,不断地推动了师生们认识理论水平的提高。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治学严谨而又学风民主的风气。就学风民主而言,当时同学之间、教师之间以至师生之间都可以本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各抒己见,相互争鸣,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文系高亨教授在主持他开设的先秦文学课的期末考试中就明确规定:学生回答问题先回答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在当时全国高等学校中还是少有的。我是1960年毕业于山大中文系的,同班同学有分配到北京、上海的大学去的,他们去后来信说那里的学生、青年教师是很难在某些著名学者面前就学术问题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的。山大的民主学风在当时即使不是一枝独秀,也是弥足珍贵的。

山大的民主学风,在1958年以后随着全国思想混乱面的出现而一度遭到破坏,政治淹没了学术,批判代替了自由讨论。虽然如此,其间许多教师身处逆境,随时有被打倒的可能,他们仍然一方面坚持严谨治学,一方面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批评或“批判,继续发扬山大学风的民主精神。我想起了萧涤非教授的一件往事。

萧涤非教授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在老教师中是最突出的一位,他的治学态度是非常认真、严谨的,他写的即便是一篇小文章,也要经过反复琢磨,从逻辑结构到遣词用字,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他写文章,除了注意观点、论据,还注意“贯气”;所以,读他的文章既可感到理论的力量还可感到美的蕴藉。然而,他的著作和文章在50年代末却开始遭到“批判”。

1959年春的一天,中文系师生在老校小礼堂举行学术思想批判会。会上,我班同学李志新上台发言,着重“批判”了萧先生的《杜甫研究》。萧先生坐在台前,有时眯着眼睛看看台上,有时瞪大眼睛看着地板,他的心底一定翻涌着巨大的感情波澜。事过不久,在成仿吾校长的倡导下,我年级同学和古典文学教研教师一起编写《中国大文学史》,参加编写的师生被分别安排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编写段里。萧涤非教授是隋唐段段长。这个段有师生二十余人我和李志新是这个段的成员,我是副段长。首次召开隋唐段全体编写人员会议时,由我向老师们分绍每位同学。当我介绍李志新同学时,萧先生瞪大眼睛说:你就是李志新!我忙说,他是李志新,初步分工由他写某某诗人。先生平和地点点头。会后,我陪李志新到先生家里。先生对李志新说:你不要有顾虑,我就是这个脾气;山大有个好风气,学生可以和老师争鸣。他随即为李志新开了十几本参考书,并强调说:做学问要占有大量资料,要踏踏实实地下功夫,不可毛手毛脚的。李志新不断地点头。

20年后,有一天我替我年级一位同学给先生送去一本他的著作,闲聊中谈到那段经历时,先生仍然有些激动,他说他当时就不赞同搞那种批判,但他能从学术讨论的角度去接受它,学生可以提出和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是山大的规矩。可以说,我这时才理解先生当年的复杂心情了。

而今,先生已经仙逝,我仍然常常想起先生那种维护山大民主学风的精神以及他那磊落的性格和坦诚的心声。

文章来自于1997226日《山东大学报》

作者:凌南申


编辑 / 王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