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石 董剑戟摄
校训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表达。校训中传递的价值信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今年4月,本报开辟《校训的故事》专栏,寻访一批知名大学和部分历史悠久的中小学“校训”背后的故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展示校训的文化传统和正能量,引起热烈反响。
6月24日,由光明日报社、上海市教卫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来自10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就挖掘和践行校训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进一步讨论。本版今日摘编部分发言,以期引起更多人关注好校训、传播好校训,让校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用校训校风滋养青年心灵
清华大学教授 肖贵清
大学校训所承载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曾经将其归纳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大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学生的心灵。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把大学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明校训、崇校风”,继而身体力行,大力推广到全社会,这是高校必须担负的重要使命。
大学校训要有传承性与崇高感
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
中国的高校历史最长的为百年左右,在过往的历史中,中国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校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如此触手可及,又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为什么近段时间整个中国社会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问题?为什么高校不断地讨论大学精神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问题亟须解决。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已经告别了以往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这个情况下,高校在形势的驱使下,容易形成功利化的追求,这恰恰与大学精神不相符。在我们这个时代,提倡大学精神,是提倡大学要影响社会而不是简单地适应社会;是要培养整个社会的栋梁,而不是为了满足某种职业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探讨校训精神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校训和一般的校园文化或作品不同,它是师生员工对历史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同时要比最大公约数略高一点,具有一定的崇高感。没有哪个民族不讲信仰,个人的人生哲学、信条、谋略很难上升为信仰。任何时候都可以宣布于众人、可以向全世界公布的才叫信仰。校训背后是信仰,是整个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在高校层面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为那些目前还没有形成校训的高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校训不是简单地把学校办学想法归纳出来就可以,还要有崇高感,可以宣布于所有人,在高校之林有特色,让师生员工任何时候讲起来都能自豪、自信、自立。
校训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互通共融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沈炜
一所大学的校训,往往是这所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是师生的价值尺度与精神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大学校训中蕴含精神的解读与丰富,是培育高校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校,其“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多维阐释。校训从“为人”的角度倡导“信义勤爱”,进而从“为学”的角度倡导“思学志远”,既在个体层面融入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质,又在社会层面贯穿了“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美好追求,进而激发大学生在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学习原动力。八个字的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通共融,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载体。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内容和形式与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弘扬大学校训精神,就是使校训精神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发挥校训精神的思想引领功能,就是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因地制宜的思想土壤。发挥校训精神的文化认同功能,就是要弘扬校训精神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发挥校训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助于坚守高校的学术品质,营造“宽容失败、注重创新、聚焦前沿、倡导协同”的学术氛围,彰显大学的责任担当与经世致用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训关乎大学的软实力建设
东南大学副校长 林萍华
现在,大众化教育变得越来越关注职业,职业追求使大学教育缺乏对高等教育内在价值的关注。由此给我们带来的现实困惑是,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刻意提升学生的个人竞争力,为他们做好职业准备,还是着力打造优秀的公民,成就社会的整体福祉?
讨论大学的文化建设,如果不意识到这样的变化和困惑,会使我们远离学校的办学现实。以校训作为切入,就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凝练、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风建设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是大学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性思想的发源地,体现为服务长远需求的价值定位。重新梳理或强化大学精神,既要很好地吸收中国大学精神传统,借鉴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更要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大学服务性的行业精神。
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品味、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是大学治理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必须重视、研究和参与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并建立学风教风建设的长效且可行的机制,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校训切入,展开对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和校风的深入思考与建设,十分必要,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