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我们的校园里,每年的六月注定是最深情、最浓烈的季节。我们又一批学子即将告别这片曾经挥洒青春的热土,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在离愁别绪的包围中,也许你会伤感地哭,也许你会放声地笑;面对未来的路,也许你踌躇满志,也许你有些迷茫。但不管怎样,所有的真情流露,都遮掩不住你们的美丽可爱和山大人特有的魅力。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用最温暖的方式为你们送行,为你们祝福。同时,也让我们静下心来共同梳理一下,在这美好的大学时光里,你都记住了什么?在你即将离开的时候,你又将带着什么与你同行?
也许网上的这段话可以代表所有毕业生的心声:是坐在大成广场的喷水池旁感受时光静止,是在夕阳下和伙伴们漫步小树林的石子路,是秋日里中心花园灿烂的枫叶,是雪天里千佛山洁白的身影,是洪楼教堂一年四季袅袅的钟声,是早起在图书馆排起的占座长龙,是无数深夜独自一人从自习室走过的路……这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无疑是山大生活的生动写照,我相信这将成为你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并装点你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我同意同学们的说法,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全部或者最本质的。我还有补充答案。但在给出我的答案之前,请允许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大学和大学文化的看法。
我有一个观点,一所大学的存在表现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理的,或者说物质层面的大学,它以校园景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花草树木等客观实在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有边界清晰的校园,它看得见摸得着,你用自己的眼睛就可以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所大学;第二个层次是学术层面的大学,包括学府里“做学问”的“人”与他们从事的“业”,例如课程的传授、知识的创造、技术的转移等活动,学术层面的大学要抽象一些,需要我们去参与才能了解。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层面的大学,体现为大学的理念、风格、传统、价值观等等,是耳濡目染、代代相传的大学,需要用心感受才能体会。
对于一所大学,此三种层次缺一不可,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文化层面的大学却能长久彰显一个学校独特的魅力。我一向认为,大学之道不仅在于传承文明、熔铸新知,更在于塑造灵魂、开启梦想。那么它靠什么来塑造灵魂、开启梦想呢?靠的就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或者说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积淀和凝炼而形成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的独特灵魂和内在气质,它赋予大学以生命力、活力并积淀了大学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这不仅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说,学子们进入大学除了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外,更主要的是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往往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它是熔炉,在你身上永远留下鲜明的烙印;它是酵池,让你身上永远散发着独特的味道;它是基因,永远镌刻在你的身心中。
每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气质和文化。没有大学精神的学校,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大学。世界上众多的一流大学无不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文化传统,是令人敬仰的思想灯塔。
山东大学根植齐鲁大地,拥有丰饶的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一方面,齐鲁文化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齐风鲁韵的浸润,使山大文化富于道德情怀;一方面,山东大学南望泰山,东临黄海,山魂海韵的涤荡,使山大文化拥有了博大胸怀。在这样的维度下,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造就了山东大学独特的文化品格。
山东大学有着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大家一定有兴趣知道“谁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教育史学家把这项桂冠送给了1864年创办于山东蓬莱的登州文会馆。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登州文会馆是山东大学的源头,由它所开创的齐鲁大学的历史和传统后来被山东大学所吸收和继承,用事实奠定了山东大学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的历史地位。从登州文会馆到今天的山东大学,绵延跌宕150年,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各个时期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璀璨华章。登州文会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最好的大学,它所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其中有一批被京师大学堂等高校聘为西学教习,对全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齐鲁大学曾经享誉海内外,与当时的燕京大学共同享有“南齐北燕”之盛名;山东大学历史上创造过两次辉煌,留下了“文史见长”、“生物学科中国最好”、“海洋学科远东第一”的美誉,并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无数个第一,早在1904年,山大教授便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是中国科学界走向世界的开端; “童鱼”、“夏道行函数与夏不等式”、“彭一般原理”等国际上为数不多用中国人命名的重大成果也皆源于山大;山大教授参与阿尔法磁谱仪、ATLAS强子对撞机等国际合作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我们今天回顾历史的荣耀,不是为了满足一种无谓的虚荣,而是从中汲取信心和动力,传承追求卓越的精神,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迈进。
山东大学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在学校门口的校规石上,“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这两句话,也许大家早已熟视无睹,但是每当我看到这十二个大字,内心依然感到震撼。我们都知道它出自113年前的《山东大学堂章程》,而且也对那段完整的表述耳熟能详,但今天我仍然愿意再为大家重复一遍:“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就是一个多世纪前山大先贤的价值追求,他们把学校的命运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价值融入了社会进程。与今天的功利和世俗相比,我们的先贤境界如此高远,实在是崇高而可贵。胸怀天下、勇担重任,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无论哈佛耶鲁,还是北大清华,或是中外其他著名大学,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们讲述最多的是责任。为什么要对同学们如此强调责任?因为大学是思想的灯塔,是道德的高地,具有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这个使命如果不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担当,那么应该由谁来担当?山东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40余万国家栋梁和社会中坚,其中有革命先驱、抗日名将、共和国元帅,近百位两院院士,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百余位部长、省长,大批艺术名家、驻外大使、世界冠军以及商界领袖先后从这里出发,一代又一代山大人正是沿着这样的精神脉络,接续永恒。
山东大学有着宽厚、稳重、朴实、内敛的品格。这是山大人最典型的特质,也是社会对山大人最为中肯的评价。这种品格决定了山大人学风扎实,做事踏实,为人忠实。老舍先生曾说过:“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朴俭静肃的象征,山大是最带“山东”精神的,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能吃苦,使我们静默,是一种强毅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品格,所以山大人备受社会青睐,他们以其坚毅执着的精神扮演着社会中坚、中流砥柱的角色。山大一代一代校友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我们的杰出校友项怀诚曾说过,山大对自己的培养不仅是专业上的,而且是人格和素质上的,如果说自己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做事认真。他说:“我的老师中有许多大师级人物,他们那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无形之中感染着我、塑造着我,在我身上打下了‘山大人’的烙印,使我受益终生。”被媒体誉为中国“当代保尔”的马俊欣校友很好地诠释了山大人的刚毅厚重。他身残志坚,用铁打的脊梁支撑病躯走过了近30年的坎坷征程,在普通检察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崇高,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感动了中国社会。这就是真实山大人的写照。
敢为天下先,不断追求卓越;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图富强;宽厚、稳重、朴实、内敛,这就是山大优秀文化传统的鲜明特质,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和精神品格构成了山大人的生态,就好比阳光、空气和水分,时刻滋养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的方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基因,山东大学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否认识或者接受它,它都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勇往直前、奋发开拓的不竭动力。
山大的文化传统是一代代山大人铸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做山大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是所有山大人共同的责任。在我看来,物质层面的大学,是外在的、基础的,主要由行政系统来主导管理;学术层面的大学,是本质的、发展的,主要由教授来主导,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授治学;而文化层面的大学,是内生的、灵魂的,其塑造者和传承者包括在校的老师、学生和已经离校的校友,而校友更是传承和传播大学文化传统的生力军。因为社会对一所大学的评价,通常不会囿于没有生命力的办学指标,而更多地会从对其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感性认知出发,所以,你的一举一动就代表了社会对山大的印象,你就是山大的名片,你就是山大的形象代言人。在这个意义上说,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
亲爱的同学们,在大学时代你已经参与了传承和建设山大文化,今后,不管你是步入社会,或者继续深造,将母校的优秀文化播扬出去,以此为任,自我砥砺,并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你依然责无旁贷。
山大文化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需求是相统一的,它是值得世人尊重的优秀传统。只要你们用心体悟山大精神、山大品格,把这种珍贵的文化基因发挥出来、传播出去,就会令人尊敬、获得信赖,就会赢得更多的机会,你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所以,我要给你们的答案就是:带着山大精神,带着由内而外散发的山大文化品格和魅力,永远追求卓越,永远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去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永远地祝福你们,亲爱的同学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