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陈晓明谈中国当代文学乡土转向

来源:发布时间:2014-06-20 00:00:00点击数:

  5月28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晓明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带来题为“谁拐跑了中国当代文学——试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转向、高度与困境”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院长郑春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郑春对陈晓明教授进行了介绍,感谢他长期以来对山大中文的支持和学术合作,并对其学术研究的前沿性、理论性、尖锐性以及带有温度的文字做出高度评价,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给在座同学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陈晓明教授由踏入齐鲁大地这片中华文化要脉的感受谈起,引出了自己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展开的思考。陈晓明教授认为,在齐鲁文化中思考中国文学新的出发点,不仅对反思历史,更对探索汉语文学的出路颇具意义。随后,他就四个问题展开论述。
  其一,85新潮:中国当代文学开启的乡土转向。在此,陈晓明教授梳理了80年代两股重要的文学潮流,即现代派与寻根派。他认为,在现代派与寻根派的较劲中,寻根派进入了现代潮流。莫言、贾平凹、阎连科、阿来等作家在接受现代派浸染时重新把握了乡土中国的经验,达到了乡土叙事的新高度,即在与现代派的沟通中回到生活、人性、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宝贵的文学创新姿态。
  其二,欧美现代派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对决。陈晓明教授首先简述了欧美现代派在中国80年代上半期的传播与接受,由此见出现代派对文学界产生的冲击力。而后,他分析了中国的反传统思潮与西方的反思现代化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最后,他阐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激励。正是这种民族、乡土本位下的成功创作解除了寻根作家创新的焦虑,使中国的乡土叙述由此开启了一个广阔的道路,并抵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三,乡土转向的90年代语境: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90年代初的意识形态氛围剿灭了现代派在中国的生存空间,文学风气逐渐回归传统,西学也日渐式微。而此时的“中国乡土经验”在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人手中不断发展,使得中国文学虽不能在世界文学经验框架中接受考量,却难能可贵地实现了自身的成熟。
  其四,西方、现代、世界文学的失效与汉语文学高峰及困境。在最后一点中,陈晓明教授提出了核心的问题,即我们在面对西方、现代与世界文学的经验时应该内化还是远离。他认为,在现代经验和乡土经验结合下的作品才是能体现汉语文学世界高度的作品。我们的文学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恰在于拥有一批优秀而天才的作家,他们与现代主义的持续对话和对本土经验、乡土叙述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他们的伟大,也成就了中国文学今天的高度。
  讲座之后,陈晓明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了互动,对同学们积极的提问做出了详细回答。其中对于相关作家的评论,以及对现代派作家追求多样化创作、反对同一性倾向的论述充满智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