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9点,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魏格林教授应历史文化学院之邀在知新楼A座1306室进行了题为《冷战结束后史学与认同感的问题——对比东亚与东欧》的学术讲座。
魏格林教授讲到,冷战后历史意识和史学经历了转型的过程,这主要包括:从敌对到非敌对、从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对立到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并存、从民族主义到跨越民族界限、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从英雄主义到牺牲主义、从是非到又是又非等六个方面的改变,她强调指出,在此过程中,两种观点是同时并存的。介于此,她进一步认为,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对历史的重写就是对历史“断裂的叙述”,也就是她在专著《Broken Narratives》中谈论和阐述的问题。演讲最后,魏格林教授又指出,冷战后历史意识和历史的发展方向问题,并认为,“交往性记忆”的多样性可以给国际关系去紧张化提供便利的条件,“但只能在相当不仅主动额国际环境当中把它的优势表现出来”。
魏格林教授的演讲观点新颖,学术逻辑十分严谨,又列举了乌克兰、日本等极为现实的例子,深入浅出,赢得了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了讲座。曾任教于历史学院,现任德国莱茵学院院长和中国华德学院院长的项观奇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发展规划部部长孔令栋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杨加深教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项观奇教授在点评中说,魏格林教授在史学理论方面的造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他认为“识史”在史学研究中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并希望大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识史”能力。
魏格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副校长、汉学系教授,奥地利科学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会获选委员;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代史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亚洲研究协会(AAS)、欧洲汉学研究协会(EACS)、20世纪中国历史学会会员;《太平洋事务》编辑委员会委员;《20世纪中国》编辑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研究委员会、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的同行审议。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史、鲁迅文化研究、中共党史编撰学。主要著作有《世界史与中国史: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普遍与特殊概念》、《桥》、《如何面对文化革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