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魏建谈老舍和《四世同堂》

来源:发布时间:2014-11-02 00:00:00点击数:

  10月17日晚上7点半,山东师范大学魏建教授做客文学生活馆,讲述老舍与《四世同堂》。激情四溢的魏建教授,精到真切的文学阐释,让老舍与《四世同堂》在笑声和倾听中复活。
  讲座开始,魏建简单介绍了老舍作为作家的几大特性,分别为穷人作家、满族作家、市民作家、京味作家。他认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不在于其思想深刻程度,而在于其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对人性的洞察以及精湛的艺术水平。老舍创作《四世同堂》时,任教于青岛时期的山东大学,对沦陷区的北平并没有直接体验,却将北平市民的生活刻画地如此真实。魏建强调:“文学就是讲求假作真时真亦假,就是看作家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这正是老舍的伟大之处”。
  关于《四世同堂》,魏建提到它具有多元主题意义,作为“二战”小说,表层是民族灾难时期的民族史诗,中层是北京市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深层是亡国奴史诗。作为家庭小说,魏建称在《四世同堂》中,主要描写了三大家庭,一是知识分子家庭,二是官僚家庭,三是市民家庭,从而勾勒了家和家、家和人、家和国的关系。他认为,老舍通过写这三种家庭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选择以及之后的不同命运,恰好体现了底层社会因果报应的朴素价值观。“老舍既批判四世同堂,四世为奴,同时又对这种中国式家庭理想充满向往。”魏建总结道。
  老舍用京味语言写成了《四世同堂》,彰显了北京的城市文化,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北京人。魏建认为北京话区别去周边的天津、唐山话,十分悦耳。平上去入四声均衡,再加上儿话和轻声字,共有六个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在魏建看来,北京话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生动,“他们把散步叫做遛弯儿,把下雨叫做掉点儿,把跑叫做颠儿了。”而这种形象生动,可能与满族作为落后民族入关后的不自信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