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铁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来源:发布时间:2014-11-23 00:00:00点击数:

  今年8月11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北京揭晓,山东省作协推荐的铁流与徐锦庚合作的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荣获本届鲁迅文学奖,这是山东作家在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以后10年来再次荣获该项文学大奖。
  11月15日晚,现为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的铁流来到由山东省文学院、山东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和济南时报联合主办的作家讲堂,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被文学改变的人生”。

白面馒头,引发人生动力
  铁流的老家在莒县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如今说起来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但事实却是,对白面馒头的强烈渴望,改变了铁流一生的命运。
  那是多年前,一个贫穷家庭里父亲对儿子的一次鼓励。父亲对铁流说,你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吃上白面馒头,第二,娶上一个城市的媳妇儿”。彼时铁流年纪还小,对媳妇还“没啥感觉”,但对白面馒头却十分渴望。
  虽然如此,铁流的学习成绩却不是很好,但他从小特别喜欢看书,村里一个远房叔叔家的藏书,都被他看遍了,然后就想买更多的书看,“有一次,我发现父亲的口袋里有两块钱,那时候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一二百块钱,所以两块钱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偷了这两块钱,到县城去买了一本书,躲在村外面,从中午一直看到天黑。回家之后父亲问我有没有拿这两块钱,我没承认,但看到我手里的书,他就明白了,狠狠抽了我两皮带。”
  书读得多了,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倾诉的欲望,就想提起笔来写,家里买不起稿纸,铁流就写在上坟用的烧纸上,“写了一沓烧纸,装订起来,拿给同学们看,有同学就问我是不是抄的。被同学这么一问,我心里还挺高兴,这说明我的文章已经达到发表标准了。”
  因为学习成绩一般,初中毕业后,铁流就回家务农了,每天晚上,他都点着煤油灯看书、写作到深夜,父亲见状,就跟他说:“写文章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干的事儿,你连高中都没考上,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吧。”
  铁流没有安于种地,1984年,他参军来到北海舰队,成为部队的一员。离开农村进了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然而铁流依然痴心做着自己的作家梦,“到了春节,战友们都出去玩了,我独自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写作,那个春节,我都不知道外面是晴是雨。”
  铁流所在的新兵连,有一百多人,但只有十个女兵,“教官看我们训练累了会说,‘好,你们休息一会儿,可以看看女兵了。’所有新兵于是齐刷刷都盯着女兵看。”新兵连火热的生活,让铁流灵感迸发,他的一个中篇小说在1984年正式发表,在部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还拿到了20元钱稿费。这可是一笔‘巨款’,我出来当兵的时候,家里连10块钱也拿不出来,母亲只给了我5块钱。到上世纪90年代,我又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靠的也全是文学创作的成绩。后来我的战友问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作家,我用了四个字作答——狗急跳墙。从农村出来是为了能吃上口饭,没想到文学真的改变了我的命运。”

文学是一项温暖人类心灵的事业
  创作伊始,铁流写过小说、诗歌,也写过散文,“但总觉得在反映现实上还不够,觉得自己有力使不上”。经过反复探索,他最终选择了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瞿秋白、夏衍等都写过报告文学,上世纪70年代末,徐迟写出了报告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这篇作品以“文革”时数学家陈景润为描写对象,对呼吁关心知识分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科学界春天的到来,被誉为科学界的“报春鸟”。到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出现热潮,一批报告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铁流表示,报告文学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它必然会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选择报告文学为自己的事业,其实也是选择了一项自我牺牲的事业,因为长期的实地采访,会经历很多危险。”写作《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报告》一书时,铁流调查了众多中国的城中村,“几千年中国农民的习性,不是搬上楼房就能改变的。有的农民晚上做梦,还会伸手去摸镰刀,醒来才发现已经住上了楼房。城中村会涉及征地等等问题,所以采访时候也时常会遇到危险,有一次采访,一个村支书就让村里的地痞跟着我,还在电话里威胁我,说我要是乱采访乱写,他就找人卸掉我一条胳膊。”
  铁流认为,对报告文学而言,题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支书与他的村庄》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城中村的报告文学;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民办教育的报告文学;今年刚刚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国家记忆》,也是通过对第一本中文《共产党宣言》流传历史的呈现,成为填补空白的作品。
  身为一个几乎获遍所有奖项的作家,如今的铁流可谓成功,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回顾三十年创作历程,铁流认为,第一要多读书,第二要多练习,“我的退稿有一百多万字,整整一个麻袋,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在村里时用烧纸写的文章。对我而言,这一麻袋退稿就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它提醒我,对一个写作者而言,要想成功,除了勤奋,还是勤奋。”
  铁流说,“这些年有关报告文学的争议很多,有人觉得报告文学中歌功颂德的内容太多了。但是我想这也不是坏事,一个作家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不是在黑暗中寻找黑暗。文学是一项温暖人类心灵的事业,只要时代的脉搏不断跳动,只要生活的热流持续行进,文学就永远不会消失。”

【人物档案】
  铁流,现为青岛市文联专业作家、省作协第二批签约作家、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蓝色畅想》、《支书与他的村庄》、《国家记忆》等,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报告文学》等期刊,多部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连载,获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