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刘子凌讲述巴金《家》中“那些事儿”

来源:发布时间:2014-11-23 00:00:00点击数:

  “高老太爷可是棒打鸳鸯的个中高手,他一出手几乎没有拆不散的!”此话刚一出口,就引起了在座听众的哄堂大笑。这是11月21日晚山大文学生活馆上演的一幕。当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刘子凌做客该馆,讲述中国著名文学家巴金的生平经历以及其经典作品《家》中的“那些事儿“,让在座的“巴金迷”们听得如痴如醉。
  本次讲座是刘子凌第二次做客文学生活馆,此前他曾受邀为该馆听众讲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另一位“大家”茅盾。  开场后,刘子凌首先讲述了巴金的生平经历,从他的家庭生活、求学经历、创作经历等不同侧面为大家呈现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巴金。他说,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家族,兄弟三个,排名老小,幼年时其母亲的人格品行对其影响很大,“是他的第一位先生”。后来受其大哥李尧枚以及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逐渐走上文学之路。
  “事实上,巴金不太看重文学创作。”刘子凌说,巴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学家,他只是把写小说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早年巴金是个内心非常苦闷的人,内心越是苦闷就越写,越写就越出名。”尽管如此,可巴金始终认为“文学理想对他意味着耻辱” ,让他看不到出路。
  刘子凌讲道,同很多读者想象的不一样,巴金是一个很拘谨、很严肃的人,甚至有点呆板、木讷,但是其内心丰富,感受细腻。所以,他在作品中才塑造出如高觉新、钱梅芬等很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的艺术典型。
  “《家》这部作品其实是巴金以其自己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刘子凌说,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为中心,以觉新和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 鸣凤等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干,不仅描写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还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受“五四”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刘子凌重点分析了高觉新的人物形象。他认为高觉新是《家》这部作品中最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果《家》能够传世不朽,高觉新“功不可没”。 “高觉新内心非常矛盾、纠结,是一个受封建礼教熏陶,但又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冲击,渴望有新生活,但又不敢走向新生活的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刘子凌说,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高觉新自愿挑起家庭的担子,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顺从是他的做人态度,但顺从断送了他所爱的人的生命,也断送了他一生的幸福。”
  刘子凌认为,《家》这部作品“好在复杂”,因为它给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复杂,人性的复杂以及文学的复杂,并指出“生活不都是明快的,还有很多灰暗的地带。”
  当晚,很多文学爱好者、山大学生、山大附中学生及其家长前来听讲座。讲座结束后他们纷纷表示,刘老师的讲述和对作品的解读让大家重新认识了巴金,重读了经典,也解答了之前读作品时产生的一些疑惑。

  凤岐茶社对本次讲座做了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