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李掖平主讲张爱玲与《倾城之恋》

来源:发布时间:2014-12-23 00:00:00点击数:

  12月19日晚,文学生活馆经典讲座第30期在山东大学知新楼开讲。本期讲座是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掖平女士带来的“张爱玲与《倾城之恋》”,此外,齐鲁网设有对该讲座的同步在线视频直播、手机直播。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一大奇迹,民国悲情才女,其对人性与生命的洞彻与描绘使代代读者为之折服。李掖平教授作为一个精神层面受其影响极大的“张迷”,进行了对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与经典作品的深刻解读。
  她由张爱玲的身世与经历言起,畸形灰暗的家庭环境与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成就了张爱玲的性格特质,也养成了她独有的写作才华和悲剧情怀。乱世之中“生不逢时”、享受生活又拙于生活的女子,以她的敏感与尖锐酝酿了一出凄然的华美。张爱玲“处处透悲凉,载载不圆满”的篇篇作品中,独有《倾城之恋》有着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在生动地介绍了故事梗概之后,李教授提出,实则正是这一小说却最能透露出命运的残忍悲凉与个人的无依彷徨。最终征服范柳原的是对战争的恐惧,而不是白流苏的爱情。可靠的婚恋背后,是不可靠的生活与感情;人人必然向命运低头,等待更大的痛苦。这部小说暗藏着超前的人性观念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子。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并不希求执笔创造出时代的里程碑,而却致力于在时代洪流中定格平凡众人一个个苍凉的手势。从人情世故、生死无常之中揭示存在主义的一大真谛:“悲剧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然而,存在主义亦有其乐观积极的一面——李教授谈到,正是张爱玲着力表达的内容——命运的强悍与个人的柔弱,使得快乐与意义更应被珍惜。
  此外,李教授对张爱玲在文字经营与故事结构方面的造诣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张爱玲善用象喻婉转表达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同情与思考,在故事结构上承袭了前人的尝试经验,使现代文学的小说架构水平达到巅峰。
  李掖平教授精准的用词与真诚的分享,展现给广大听众以不凡的思想深度和文学热情。其全面而透彻的评析,以及对张爱玲的敬意,获得了掌声与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