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王月鹏:找回散文的尊严

来源:发布时间:2014-12-25 00:00:00点击数:

  “一个人内心的安静,并不是因为对声音的拒绝和逃避,而在于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宽容。喧嚣不但没能改变他,反而让他更加认清了自己,更加坚定了自己,让他在众多声音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个可以从漩涡中撤出身来的人,他的体内一定藏着比漩涡更大的力;一个愿意舍弃并且懂得选择的人,往往他的丰富是别人难以理解的。这是安静所赐予的力量和自信。”
  在一篇题为《声音》的散文中,王月鹏如此写道。12月20日晚,王月鹏做客由山东省文学院、山东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济南时报主办的作家讲堂,做了题为《散文的尊严》的讲座。王月鹏的演讲一如他的文字,沉潜、有力,充满了思想力、分辨力和专注力,22年创作生涯,王月鹏期待以对时代的深入思考,对独立人格和精神品性的坚守,来重新找回散文的尊严。

写作,命中注定
  从1992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到如今,王月鹏已经写了整整22年,“如今回头望去,我对写作从未动摇,写作是我命中注定的事情,任何外力都无法改变我对写作的信念。”
  小时候,王月鹏就喜欢一个人待着,那时候在农村,他的最高理想是当村里小卖部的售货员,因为售货员“没事儿时就能发发呆”,到小学三年级,他的理想又变成了当村里的民办教师,理由也是,民办教师“没事儿时就可以写写画画”。
  等上了初中,王月鹏已明确自己将来要当个作家,老师、同学们都叫他小作家,他也开始疯狂写作。上英语课,老师在上面讲,他埋头写诗,老师发现了,一支粉笔砸过来,还罚他站一堂课。那段时间,王月鹏放了学就整天在外面跑,随时把所见所想记到随身带着的纸条上,“到了晚上,农村经常停电,我就在油灯下整理这些纸条,手拿纸条的心情,就像父母点钱一样。”从1989年到1991年,王月鹏写了一千多首诗,1992年,他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994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创作起步,但因为偏科,王月鹏没考上大学,工作几年后,他自费上了烟台大学,阅读和写作依然是大学生活的重心,“我喜欢在学校图书馆过刊室昏暗的小窗口下读书、写作,阳光洒进来,灰尘跳着舞,在那巨大的寂静中,我仿佛听得见灰尘舞动的声音。”大学时,每次发表作品,王月鹏都会请同宿舍的同学去吃拉面,“虽然稿费很少,吃的也只是拉面,但每次都像过节一样。”
  大学毕业后,王月鹏曾在医药企业、卫生局等单位短暂工作,后来调入烟台开发区写公文,到2012年底,终于到开发区文联工作,“很多人会感慨在政府部门写材料是浪费生命,但我个人的写作根据地恰恰是烟台开发区,在党政机关工作同样是一种观察社会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你能了解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进而让其成为你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载体。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你的文字越虚构,就越需要一个坚硬的现实内核。”

边界和门槛、情感和情怀、自由和担当
  王月鹏认为,当下的散文创作,看似繁荣,其实很多都是一种“嘟嘟囔囔的写作”,“泡沫太多”,而理论界对散文文体的研究也相当匮乏,“对散文评价尺度的单一,导致散文创作模式的单一,写到乡村就一定会想起故乡,写到风景就一定会有空洞的抒情,单一的模式体现的其实是写作者平庸的内心。低门槛或者说没门槛的散文写作,极易被权力和利益利用,成为一种歌功颂德的文体。写作者往往东张西望,从而丧失了人格的主体性和精神的自主性。”
  其实散文写作绝非没有门槛,你看一个段落甚至一个句子,就能看出写作者的气韵和火候,“说散文没有门槛,是因为有些作者从来没有难为过自己,从来没有产生过困惑。说得刻薄一点,有些人写了一辈子散文,都不知道散文的门槛在哪儿。”王月鹏认为,散文的尊严,来自散文写作的难度,来自心灵的难度,“面对巨大的现实不迎合、不苟合,写出事物本来的面目,同时将其做艺术化的呈现,这样才能赢得散文的尊严。”
  很多人都说散文要写出真情实感,但王月鹏更看重散文写作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则来自对现实和世界的认知,这也正是散文写作的难度所在,“不能只有空洞的热情,而没有对世相的穿越。比如,有人到农村采风,一看到田野就一脸陶醉地开始抒情,但如果你深入村庄,就会发现很多村庄已经空心化,那里有更多深沉的现实等待你去面对。”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散文创作也应该是自由的,但王月鹏认为,自由不能成为写作者拒绝难度的一个托词,散文写作者需要拥有认识、把握时代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写什么’本身就反映了写作者面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责任担当。”

思想力、分辨力、专注力
  22年写作历程,王月鹏一直都在创作中追求思想力、分辨力和专注力。   
  思想力基于写作者内心所拥有的价值谱系和价值坐标,取决于写作者介入现实的深度和思考的力度,取决于写作者“有没有活成自己的样子”。当我们比较不同文章的时候,比的并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纸张背面写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而分辨力则是判断一个写作者是否成熟的“第一要素”,王月鹏认为,写作者需要在细微处,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事实的真相,“写作是从词语开始的,好的写作者首先要穿越词语的遮蔽,发现词语背后的真相”,“比如‘严打’这个词,表面上看是严厉打击犯罪,但背后,其实也有法治的宽严不一问题”。
  积22年写作经验,王月鹏认为“专注力”也是一个写作者特别需要注意的,“现在很多人都说文学是落寞的。但我觉得,落寞一定是以别的东西为参照而产生的一种感觉。而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他不会觉得落寞,相反,他会害怕被打扰。每周都有两天我会闭门写作,我觉得这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里我指挥着千军万马,在这里我是自己的王。就像张炜所说,一个写作者‘要爱你的寂寞’,如果一个作家的出口太多,太热闹,那么他就会漏气,就不可能有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我常常觉得,人生和写作都像尘埃,非常渺小。但哪怕是一粒尘埃,也要做一粒不可替代的尘埃,一粒寻找并最终落在自己想要的位置上的尘埃。”

【人物档案】
  王月鹏,1974年出生,海阳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烟台市作协副主席。自1992年以来,先后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怀着怕和爱》、《远行之树》、《镜像山水》等。散文作品100余篇次入选全国年度选本和排行榜,获泰山文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