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史建国讲述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来源:发布时间:2015-01-04 00:00:00点击数:

  “《平凡的世界》尽管读者众多,但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高。”此话甫一出口,就引起了台下在座听众的一片哗然。这是12月26日晚文学生活馆上演的一幕。当晚,山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年讲师史建国做客该馆,从不同角度为听众们解读了路遥及其重要作品《平凡的世界》,现场观众反应热烈。
  讲座伊始,史建国简要介绍了路遥的个人生平。他说,路遥原名王卫国,陕北农村人,是中国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作家。1988年发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次年病逝于西安,年仅42岁。
  史建国说,很多作家都有童年挨饿的记忆,路遥也不例外。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对于《平凡的世界》,史建国认为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出版后,读者众多,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引起轰动。但在文学批评界看来,其并没有超越他先前的《人生》,无非是《人生》的扩充版。”史建国说,很多批评家认为,这部作品“激情多于理想”,“道德叙事大于历史叙事”,“宽容的同情多于无情的批判”,充其量是一部“正能量之作”。“但不能否认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还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典型,而且路遥把它当做人生教科书来写,在小说中充当‘青年导师‘,同读者分享人生经验,并指点迷津。“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还走到前台与史建国进一步探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凤岐茶社对本次讲座做了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