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7点半,文学生活馆·经典讲座第36期准时开讲,本期主题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建刚教授,引导现场两百多名听众,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
讲座开始前,有398人进行网络报名并参加抢票,144人填写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初中生构成听众主体,占总人数的46.53%。其次是教育工作者和公司职员,分别占比15.97%和12.5%。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著名作家。李建刚教授说,高尔基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作家,任何一部俄罗斯文学史都不能把他回避;作为政论家,他曾深深忧虑俄罗斯民族的命运;作为革命家,他曾被誉为“革命的海燕”。
1913-1916年,高尔基创作并发表《童年》、《在人间》,1922年又发表了《我的大学》,组成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有高尔基自己的影子,但不是全部,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属于半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描写阿廖沙从3岁-10岁寄居在外祖父家里的生活画面。寄人篱下,生活环境非常压抑。同时,他接触到很多心地善良的下层人民。母亲去世后,外祖父破产,阿廖沙被赶出家门到“人间”谋生。
《在人间》是童年的续篇,描写了阿廖沙11-16岁在“人间”谋生的种种艰辛与遭遇。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绘图师家当学徒,后又到轮船上干洗碗工。在“善良号”轮船上,阿廖沙结识了厨师斯穆雷,从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之后,无论漂泊何处,他总设法找书来读,读书给了他最大的快乐,也帮助他思想一步步成熟起来。经过五年“在人间”的磨练,阿廖沙在16岁那年怀着上大学的美好梦想决定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描写了青年时代的阿廖沙在喀山四年的生活经历。因为没受过基础教育,阿廖沙上大学的梦想破灭,只好在一家面包店谋生。期间,他接触了社会上各色人物,进入了一所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学”。
李建刚教授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主人公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与成长经历,展现了主人公周围的社会环境,社会下层人的种种命运,描绘了一幅19世纪末俄国下层社会的生动画卷。三部曲的主题可以认定为“展现一个对抗阴郁压抑生活环境的个人成长史”。
阿廖沙用什么对抗阴郁压抑生活环境?广泛的阅读。阅读书籍、阅读社会、阅读生活,使他始终怀有一种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绝对不会走投无路。”
李建刚教授还为在场的听众推荐了一些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主要有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拉斯普京等。
讲座结束后,热心听众与李建刚教授交流、合影。
文学生活馆资深会员戚利在QQ群进行了文字直播,齐鲁网、凤岐茶社同步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