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王爱侠主讲《战争与和平》

来源:发布时间:2015-04-29 00:00:00点击数:

  4月24日晚7点半,文学生活馆经典讲座第37期在山东大学知新楼准时开讲。来自山东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王爱侠老师,与听众们分享了她对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的深入解读。

  讲座开始前,共有351人进行了网络报名并参加抢票,134人填写了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构成听众主体,分别占总人数的44.03%和20.90%。

  调查显示,对于托尔斯泰的著作,有26.39%的被调查者认真阅读过原著,大部分人只是浏览过或在教材里读过片段。

  《战争与和平》卷帙浩繁,以草婴译本为例,这部长篇小说共4卷15部,130万字。阅读这样的经典巨著,对读者的精力和耐心都是一种挑战。

  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也堪称经典,并且成为电影史上最长的影片之一,1956年美国版电影长达208分钟,而1968年苏联版更是长达400分钟。

  《战争与和平》以1805年到1820年间俄国的两次战争为主线,下至士兵上至帝王,描写了战争中的各色人物,记叙了俄国和西欧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战争的史诗“;它描述了战争与和平转换之中,人们心灵中的渴望、困惑、迷茫、追求、悲欢,是“心灵的史诗”。

  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终其一生,他都在积极探索人应该如何生活,被称为“人生意义的探索者”和“生活的书写者”。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战争与和平》。书中主要描写了四大家族:公爵保尔康斯基、伯爵罗斯托夫、伯爵别祖霍夫和公爵库尔金家族,全书涉及559个人物,王爱侠老师着重解读了三大主人公:安德烈公爵、娜塔莎伯爵和皮埃尔伯爵。

  安德烈一开始就追求光荣与梦想,渴望建功立业。他不顾怀孕妻子的劝阻,参加了奥斯特里茨战役,但当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又身负重伤后,顿悟到生命的虚无,选择回到家乡。这时,妻子却难产死去,安德烈陷入消沉。两年后,他在舞会上遇到娜塔莎,并向其求婚,但娜塔莎的背叛使他再次消沉。解除婚约后,安德烈再度参战,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与娜塔莎重逢,摈弃了狭隘与自私,安德烈懂得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安然离世。

  皮埃尔虽是富豪,却是上层社会的“异类”。王爱侠老师说,“他是貌似最傻其实最聪明的一个人”,对人生和社会有很多思考。在安德烈消沉阶段,皮埃尔用“我们要生活,要爱人,要信仰”来鼓励他。面对悔恨悲痛中的娜塔莎,皮埃尔也给了她最大的赞美和支持。曾盛赞拿破仑的他,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后,决定刺杀拿破仑。刺杀失败被俘,行刑的惊心动魄以及同伴普拉东对上帝的信仰,使他的心灵受到洗礼——“上帝的爱可以使人超越一切困境”。最后他被游击队救起,与娜塔莎结婚,在乡村过着淳朴的家庭生活。

  娜塔莎最初是一个单纯、明朗又阳光的女孩,“你看见了吗?就这样蹲下来,抱住你的膝盖,使劲抱住,紧紧地抱住,这样,你就会飞上天去了。”她这样赞美月光;第一次参加舞会,她紧张又可爱,“他们应该知道,我多么想跳舞,我跳得多么出色,他们同我跳舞将会多么快乐。”在跟安德烈解除婚约后,她经历了安德烈和弟弟的战亡,重新发现需要用爱来生活。从此她回归淳朴,与皮埃尔结婚,成为贤妻良母。

  托尔斯泰通过这部巨著,一是向读者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爱国情怀与坚韧品格,以及这个民族的宗教情感和浪漫情怀;二是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思考,托尔斯泰赞美俄国人的坚韧顽强,也反对残酷的战争;三是关于人应怎样生活的思考,托尔斯泰认为灵魂的终极归宿是“放下自己,爱别人(宽恕),生命才有意义”。

  讲座结束后,热心听众与王爱侠老师交流。

  本期讲座,文学生活馆资深会员戚利和孔敏在QQ群进行了文字讨论,齐鲁网、凤岐茶社同步网络直播。

  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戚利先生,基本上每次讲座他都会在文学生活馆QQ群里进行文字直播。谈起与文学生活馆结缘的初衷,他说其实比较“功利”。“最初是因为孩子作文不好,我才去琢磨文学。我想只要投入精力就有可能成功,不努力肯定没机会”,戚利先生说,“讲座起了导读功能,老师们讲解的角度,让我有不同的触动,会影响到我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他还提到,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不会感到孤独,他期待有更多的高校资源向社会大众推广,高校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