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王化学主讲 《悲惨世界》

来源:发布时间:2015-05-18 00:00:00点击数:

 

  5月15日晚7点半,260多位文学爱好者集聚山东大学知新楼文学生活馆,共同聆听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化学教授主讲的《悲惨世界》。



  讲座开始前,共有266人进行了网络报名并参加抢票,126人填写了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本科生和初中生构成听众主体,分别占总人数的35.71%和28.57%。

  在有关法国作家作品阅读情况的调查中,有95人读过雨果的作品,与莫泊桑并列榜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是雨果作品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少年成名,勤奋创作60多年,留下了许多不朽作品。雨果一生坎坷,1851年底因参与政变遭通缉,流亡国外,19年后回国,83岁辞世,遗体被安葬在法国先贤祠。


  雨果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终其一生,以仁厚大爱,捍卫人类正义、尊严与权力。他曾号召墨西哥人奋起抵抗法军入侵,也曾义愤填膺,揭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雨果因写作积累了大量财富,对穷人慷慨馈赠,自己反而一生俭朴,精简持家。


  雨果是法国“浪漫派的灵魂和领袖”,1827年创作剧本《克伦威尔》,其长篇序言猛烈抨击传统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呼吁创作自由,提出了一套以“对照”为中心的美学观,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书”。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美丽的爱斯美拉达与奇丑的加西莫多就运用了“美丑对照”的美学观。


  雨果一生著作颇丰,他创作了抒情诗集《颂歌与杂咏》、《东方集》,戏剧作品《克伦威尔》、《欧纳尼》,以及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等作品。其中,《悲惨世界》被王化学称为“杰作中的杰作”。


  《悲惨世界》创作于1845年,1862年发表,在作者流亡期间几经易稿。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由5部48卷280章构成,长达百万余言,是雨果创作的顶峰。它广泛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会面貌,各个阶级、阶层、各种社会势力相互交错,以冉阿让、芳汀、柯赛特分别代表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再现了现实中的悲惨世界。某种意义上,该巨著可谓 “三个人的命运” 的故事。

  冉·阿让因为偷面包救济外甥而判刑,多次逃狱以致加刑至19年。出狱后,受米利哀主教感化,到蒙特勒市更名改姓、重新做人。他自办工厂,繁荣当地,为人慈悲,因此被推举为市长。他解救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和她的恋人马吕斯,最后在他们俩的怀抱中带着赎罪的爱辞世。

  芳汀受人玩弄生下私生女,为了生存成为冉·阿让工厂里的女工,把女儿寄养在德纳第家,却因社会的风言风语和德纳第的贪婪而沦为妓女。她一生遭受迫害,将珂赛特托付给冉·阿让后安心逝去。

  沙威警长坚持社会法律,穷其一生追捕冉·阿让。但冉·阿让以德报怨,后来沙威发现他的本性是善良的。由于无法再面对自己坚持多年的信念,内心崩溃的沙威最终跳河自尽。

  王化学说:“雨果奉行人道主义,他认为法律有两种:社会的法律和心灵的法律,《悲惨世界》正是这两种法律的博弈。”

  讲座结束后,热心听众与王化学教授交流。


  本期讲座,文学生活馆资深会员戚利在QQ群进行了图文直播,齐鲁网、凤岐茶社同步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