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张锐强:当我们谈论历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来源:发布时间:2015-05-27 00:00:00点击数:

伟大的作家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作品要有厚重的历史感。

——张锐强


  5月23日晚,张锐强的讲座有些特别,以故事开始,又以故事结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张锐强的作品内容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历史产生纠葛。从《面点师》到《名将之死》,或是记录平凡人在历史动荡风雨中的流落漂泊,或是描写大人物在历史波涛之巅的挥斥方遒,从他笔下走出的人物,身后都承载了一个沧桑的背影。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中张锐强尤为注重一点: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1吾皇开边意未已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功勋显著,尽人皆知。改革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路,大破匈奴。他的形象出现在无数个版本的中国史中,无数部电视电影中,以及千千万万家长老师的口中。但汉武帝真的如此英明吗?张锐强不这么认为。

  “最后一次漠北会战,翻越大漠,征兵十万,在那个年代是什么概念。”张锐强把文景之治时的国库积累与武帝征伐匈奴之后的国库积累做了对比,一个使得国库几近耗尽,子民苦不堪言的皇帝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然而在今天,青年人们却整日对开边拓疆的话题趋之若鹜,谈到这里,已经弃武从文的张锐强不禁唏嘘不已。

  在成长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历史观,是张锐强想要告诉观众的第一点。随着自己的成熟,对于历史,更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历史与历史教科书不同。”张锐强的话更像是一种告诫。


2被误解的孔夫子

  “国学就是儒家吗?国学就是孔子吗?”张锐强谈到国学热,首先抛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孔子其实是一直在被我们误解、利用的,儒学如今受到种种受到抨击,就是因为他所包含的思想与独裁近乎无缝对接。然而孔子的真正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是仁。”

  张锐强讲到如今的儒学与孔夫子的关系时,用了一个精巧的比喻,“袈裟光鲜的和尚与落满灰尘的佛像。”他说,我们对待国学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要建立在一个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深入了解历史,怎能妄谈对历史的评价呢?

  全面的看待历史、看待文化,张锐强视之尤为谨慎。当下动辄对历史、对人物绝对肯定或是全盘否定的现象屡见不鲜。孔子、胡适、吴佩孚,每个张锐强随口举出的例子都曾经有一段被世人所误解的历史。如何全面地看待我们五千年的每一页历史,是摆在诸多作家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3文化是人类生命中的基因

  谈到五四运动,张锐强提到当下的一个观点:“五四运动真的是将污水与孩子一同泼出去了吗?”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文化深入到一个民族精神命脉之中的。“为什么耶路撒冷久经战火,几经易代,然而它的文化却能始终保存?为什么台湾沦失半个世纪,却能保留下比大陆还要完整的中国传统?这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和谐而统一的,一种文化很难完全改变另一种文化,更不能彻底取而代之。纵使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他也从未完全摆脱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甚至在近几年被学界奉为国学大师。

  因而张锐强认为,当我们在看待历史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不用杞人忧天般的觉得自己的文化会侵蚀,而更要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来面对他们。“中国文化需要与西方文化杂交。”张锐强如是言。

  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张锐强的思绪如天马行空般跳跃,然而万变归宗,就是张锐强在创作中最为重视的一点: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伟大的作家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作品要有厚重的历史感。”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文学总不是大字报,文学的深度与广度,基础之一就是历史,只有在正确的历史观之下,我们才有资格,才能进一步谈人性与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