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  博览

秦永洲主讲把酒登高话重阳

来源:发布时间:2015-10-21 00:00:00点击数:

在古代,几乎是“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古人为何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10月16日文学生活馆再次邀请秦永洲教授,与大家分享重阳节的风俗典故。

讲座开始前,共有256人参加网络报名,284人参与“重阳节风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3.8%的受访者通过课堂学习第一次了解重阳节风俗。但也有3.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并不了解重阳节风俗。在重阳节风俗中,大家更想深入了解的是“登高”和“插茱萸”。

重阳缘起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重阳节先有节日名称,而后有风俗事象,作为一种节日,至迟产生在西汉。《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云,在宫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重阳节风俗

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萌芽,重阳的名称、餐菊、登高的习俗都产生了。东晋桓温九月九日于龙山(今江陵北)大宴僚佐,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子而不觉。待其如厕,桓温命左右取帽放其座上,并命孙盛作文嘲弄他。孟嘉返回,作文回赠,文辞优美,震惊四座。后来,“龙山落帽”成为才华横溢的典故。

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西晋周处《风土记》载,茱萸到九月九日成熟了,味道特浓,色特别红,做茱萸囊插头,能避恶气御寒冷。

汉晋以后,皇帝百官、文人学士登高饮酒,赋诗咏怀等风雅之事,史不绝书。中国古代重阳节赋诗的菊花诗人主要有陶渊明、王勃、王维、黄巢、李清照、毛泽东。 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宾射、燕射、大射之礼。一般民众也有春秋定期举行的乡射之礼。《南齐书》载,重阳节骑马射箭之俗起自宋武帝刘裕,东晋末为宋公时,在彭城,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久准。” 到隋朝,重阳节吃高尝新蔚然成风。《隋书·五行志》载当时民谚说:“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可见,重阳节食糕的风俗,与收获已毕的农事季节有关。咏菊、饮酒、射箭、赋诗,是皇帝百官及文人学士的高雅之戏,普通民众最流行的是重阳节蒸糕互相馈送。江苏一带流传:“重阳吃块糕,过寒也不焦;重阳吃块饼,过冬也不冷。” 讲座结束后,我们采访了通过抽奖获得秦教授《中国社会风俗史》一书的杨女士。她是我们文学生活馆的忠实听众,每场都会带儿子来听。秦永洲教授认真地在扉页写下对小朋友的期许,收到奖品的杨女士和儿子都难掩喜悦之情。杨女士说,秦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富有激情,总是用大家最熟悉的场景勾勒出最深邃的文化对比。如果以后有机会,还希望听到秦教授关于节气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