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时新

【文化人物】校长成仿吾

来源:发布时间:2016-08-06 00:00:00点击数:

 

   

成仿吾(1897—1984),原名成灏,曾用石厚生,湖南省新化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党内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1958年8月至1966年8月,成仿吾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成仿吾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因聪颖过人被曾考取过进士的祖父宠爱而起名“仿吾”。1910年,13岁的成仿吾便赴日本留学,在日本读了中学、高等学校预科,1917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攻读枪炮专业。虽然他大学学的是工科,但因喜好文学,与郭沫若、郁达夫结成好友,一起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4月,他与郭沫若在上海筹备出版文学刊物,先后编辑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洪水》、《文学批判》等10多种文学刊物。1922到1927年,成仿吾先后辗转于当时革命的中心广州、湖南等地,先在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任教授,兼管“创造社”的工作,并任黄埔军校教官。1928年,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仿吾远赴欧洲,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的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回国后,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及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后又兼红安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l0月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长征路上的唯一教授,途中任干部团政治教员。1935年10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教务主任、教师及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教师。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成仿吾担任副校长。1949年12月,在华北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人民大学,成仿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协助吴玉章校长主持工作。1958年8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74年,中央调成仿吾去中央党校工作。1978年春,成仿吾受命主持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任党委书记、校长。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作为创造社的主将之一,他创作和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诗歌,并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他出版过文艺评论集《使命》,小说《守岁》,小说、诗、剧、杂记集《流浪》,论文集《仿吾文存》、《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与郭沫若合集)、《文艺论评》(与郁达夫合集),《新兴文艺论集》,诗集《成仿吾诗选》、《长征回忆录》、《战火中的大学》、《成仿吾教育文选》等著作。  

成仿吾知识广博,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长期致力于宣传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曾3次翻译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编译出版的马恩列斯经典著作都是从俄文版转译为中文的,其中不乏不够准确,甚至谬误之处,中文版中的某些观点和史实偏离了作者的原文原义,立志在有生之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几部最重要的经典著作由德文直接译成中文。经毛泽东批示,1974年中央党校成立了“成仿吾小组”,专门从事马恩著作的校译工作。晚年,他重新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校译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终结》等经典著作,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  

成仿吾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培养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建设事业,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计、千秋大业,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现在和将来。当毛泽东于1945年8月征询他:“仿吾同志,你打算搞政权还是搞教育?”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搞教育”。成仿吾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同志之一,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作风扎实、具有真才实学的革命和建设人才。他在各个时期就教育发表的文章、作过的报告有300多篇,约80万字。  

成仿吾从1958年8月到1966年8月,主持山东大学的工作长达8年。这8年是“左倾”思潮急剧膨胀的不寻常时期,他以政治家的胆识,教育家的才能,科学家的态度,实践家的经验,为山东大学做出了累累建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任校长时作词的《山东大学校歌》依然鼓舞着师生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发挥着激励全校师生爱国爱校的重要作用。  

成仿吾校长特别重视教学质量。他强调学校工作成绩的大小,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标准,忽视质量就是领导的失职。他要求各系制订好教学计划,选派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课堂教学工作,并认真抓好各个教学环节。他更能身体力行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检查性听课,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给予帮助指导。为了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力量,他提请学校研究,并报上级批准,任命冯沅君教授为副校长,萧涤非教授为副教务长,以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些做法,在当时无疑是需要一定魄力的。  

成仿吾校长非常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他将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等,分别安排在校、系的领导岗位上,使其充分发挥才能。对于学术上有成就的青年教师,打破常规,越级提拔,鼓舞大家前进。他极力反对那种把教师当作批判对象的做法,提出“要养成尊师的风气”。他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同时要学习马克思义理论和毛泽东著作,“领会精神,学习立场、观点、方法,学会运用,学以致用”。在许多人认为学校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时,成仿吾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和我们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都存在着差距,这是学校的主要矛盾”。承认这是主要矛盾,就必然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就一定会重视知识分子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成仿吾到任山东大学校长不久,曾表示“一定以战争年代的战斗精神,把山东大学办成第一流的大学。”成仿吾专心致志要把山东大学办成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方向、自己的风格的大学。他常讲,综合大学代表着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山东人口多于英、法,土地接近日本,发扬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高于英、法,好于日本。他要求发扬文史见长的优势,在中国文学、中国历史方面深入探索,取得更新更好的成果。并以文史为基础,创设政治系,向社会科学领域开拓,形成新的特色。要求理科各系结合实际,在计算数学、磁学、晶体材料、微生物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大步前进,后来居上,形成新的重点。成仿吾校长高瞻远瞩的规划,奠定了山东大学良好的发展基础。那时一个政治系,现在已发展为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律、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并分别组建成学院;晶体材料和微生物分别发展成为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室,成为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成仿吾从事教育事业50多年,了解教育工作的规律。他强调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办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成仿吾教育文选》记载了他的办学过程和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为我们树立了一位伟大教师的崇高风范和优秀校长的光辉形象。正如袁宝华在纪念成仿吾诞辰100周年时盛赞的那样:“千秋师表,一代伟人”。  

1984年5月17日,成仿吾病逝于北京,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