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时新

风物|山大那些路之青岛校区

来源:发布时间:2017-11-16 00:00:00点击数:

名字,是个人的标志,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条件,对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样地,对于道路而言,名字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名字,而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暗含着一个独特的故事、一种专属的涵义,甚至一种精神和气质。即日起,山大文化网风物栏目将以“走遍山大道路 探寻山大精神”为主题,带你去领略一校三地八校区的道路风采,寻找它们背后的故事,体悟它们传递的精神。本期,请跟随着山小文的脚步,首先走进青岛校区。

——写在前面


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学校形成了济南、威海、青岛一校三地八校区的办学格局。青岛校区的道路命名,以“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本原则,共有九条“道”(东西走向为“道”)和七条“路”(南北走向为“路”)。


关于“道”的命名

“道”的命名以“德”为主线,以1901年《山东大学堂章程》、2014年《山东大学章程》和《山东大学校歌》相关内容为素材,体现了学校重视道德修养,倡导以德修身、以诚养性,主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弘扬办学传统和传承大学之道。

1

志远大道

B8B36

“志远”,意为“志向远大”,包含着山东大学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山东大学校长成仿吾先生作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郑律成先生谱曲,共同创作了《山东大学校歌》。2011年,经过二次创作,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新《山东大学校歌》就此诞生。而志远大道的名字就来源于其中的歌词——“志向远大,气养浩然;学无止境,不畏登攀”。


2

正心大道

BA1B6


“正心”,意为“端正心术”。心若不正,又何谈“治国、齐身、平天下”呢?

山东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将“正心”作为择生的基本原则和评价学生的标准。1901年建校之初,在《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以下简称《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学堂办法”中,袁世凯就多次强调教师、学生要心术端正,例如,《山东大学堂章程》的第六节强调“此次筹办大学堂,拟暂参用初等师范学堂规制,在备斋各班学生内,择其心术端正者,兼令练习初等师范,以便毕业后听候考验”,第十八节强调“其有心术不正、品行不端者,材质口音虽优,亦不留堂肆业”等等。


3

敬贤大道


B47B6


“敬贤”,意为“尊敬先贤”。《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二章“学堂规条”第一节提到:“大学堂内,恭祀至圣先师孔子暨本省诸先贤先儒,每月朔望由中学教习率领各班学生行礼,并由中学教习宣讲圣谕广训一条。诸生环立敬听,听毕向教习三揖,诸生各相向一揖,礼成,退班。”而敬贤大道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体现着山东大学对山大学子的要求——诸生敬祀先师圣贤。


4

浩然大道

C82B6


“浩然”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孟子在谈到自己的长处时提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一直到今天,山东大学还一直传承着孟子的“浩然”精神,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以“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为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山东大学章程·序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5

崇实大道


B8B36


“崇实”,是山大始终弘扬的优良校风。《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学堂办法”第七节提到:“大学堂首贵崇实,应扫除积习,力戒靡费。” 即要求师生在行政和教学事务中切忌浮华,节省开支;人员精简,各尽其职。

另外,《山东大学校歌》也有相关歌词:“我们是崇实与求新的朝气勃发的青年!”。


6

图强大道

8571

“图强”,意为“为国家图富强”,是山大坚持的办学宗旨,是师生重任之所在。

《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学堂课程”第八节提到:“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材,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肆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山东大学校歌》中亦有“为天下储人才,放眼五洲;为国家图富强,求索万年”的表述。 

不论是中学还是西学,诸生学习,均不能只为个人谋求名利,而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7

敦品大道

ABC0


“敦品”,意为“砥砺品德”,是对学生操行的严厉要求。

《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二章“学堂规条”第二十一节提到:“学生有违犯堂规,不敦品谊,不守礼法及顽梗不率教未能完其课程者,或量予责惩,或降列等次,或酌议罚办,或开除名额,应由监督及教习商承总办、总教习秉公查核办理。”


8

明伦大道

7C40


“明伦”,意为“明晓伦理”,与“正心”、“敦品”同为山东大学堂各个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学堂课程”第七节提到:“学堂中学课程,责成监督,率同中学各教习认真督课。总以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为主。”


9

诚信大道

E223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在社会立足之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要求。2014年《山东大学章程》第十四条就规定了学生应履行的“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的义务。



关于“路”的命名

“路”的命名以“学”为主线,以 1901年《山东大学堂章程》、2014年《山东大学章程》和《山东大学校歌》为来源,并以《荀子·劝学》中的相关内容为参考,体现了学校激励广大学生要刻苦学习、坚定自信、成长成才,蕴含着“书山有路、学无止境”的寓意。

1

求新路

865D


“求新”,意为“追求创新,追求未来”,与“崇实”一起,成为先辈对后生青年的两大期望,是山东大学学子应弘扬的优良校风。

“求新”在《山东大学校歌》中有所体现—— 

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中华民族崛起;

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人类美好明天。

我们是崇实与求新的朝气勃发的青年!


2

储才路

567D


“储才”,意为“为天下储人才”,是山东大学一直坚持的办学宗旨。

《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学堂课程”第八节中提到:“ 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材,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肆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


3

登高路

98B7


“登高”源于荀子的《劝学》。《劝学》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高”,按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是指“攀登高峰”,往深层次来讲,有“学不可已矣”的观点,认为学习是没有穷尽,没有顶峰的,不断攀登是应有的姿态,并且要学会合理借助外物,达成学习提升的目的。


4

博学路

A67C


“博学”,意为“广泛地汲取知识”,是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中提取而来的,是山东大学对学子学习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期望。

山东大学在办学初期,将“学术渊博”作为学生“出洋游学”的必备条件。《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学堂办法”第二十一节提到:“学生毕业后,由总办、总教习选择心术端正、学术渊博之士,呈请资遣出洋游学。如果学成领有凭照回华,本省考验后即咨送外务部复加考验,奏请奖励。”


5

敬文路

47D0


“敬文”,意为“注重礼节、仪式”,最早源于荀子的《劝学》。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认为学习始于《诗经》《尚书》的博大,《春秋》的精微,《乐经》的中和,而最终要归结与对礼的敬重。


6

格物路

A3A1


“格物”,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是研究物之理的学问。

《礼记·大学》中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山东大学堂章程》中也提到,大学堂课程分为备斋、正斋、专斋三项,相当与现在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正斋课程以四年为毕业之限,授以普通学,分政学、艺学两门。而艺学一门,分为八科,其中就有格物学,内分水学、力学、气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八目,分类详尽,科目繁多,是学堂重点教授的课程。


7

力行路

5D3E


“力行”,意为“努力实行、竭力而行”,是山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应坚持的态度。

《山东大学学堂章程》第一章“学堂办法”第二十七节提到:“学堂一切应办事件,除载在章程应责成总办、总教习实力奉行外,其未经载入章程,暨应随时酌量因革损益各事宜,应预由总教习商同总办,传集本堂监督、教习各员公同会议,共决从违以昭明允而杜偏倚。”此处谈到的“力行”,应是对相关人员处理学堂各事务的要求,即遵循《章程》,并且结合具体情况,公开公正解决问题。


你看着青岛校区一步步建立起来,又看着一个个路牌屹立在你曾走过的路旁。你可曾好奇过他名字背后的含义,又可曾在这一条条道与路上留下过回忆。



——THE END—— 


文 / 王劭、李小瑜

图 / 严欣昱

绘 / 王艺颖

编辑 / 邹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