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引领

风物 | 奥古斯丁图书馆——天堂的情怀

来源:发布时间:2015-12-03 09:29:44点击数:

“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者递进、传承而发展,由物(馆舍)、人(馆员、读者)、神(馆藏文献所承载的智慧和精神)三者融合、辉映而拱立。”

——写在前面

 

 

奥古斯丁图书馆(Augustine Library),建于1922年,为加拿大温尼伯(Winnipeg)奥古斯丁长老支会捐款修建。建筑风格与葛罗神学院楼相似,也是两层建筑,曾经藏书十余万册。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后在原址建设了现在的教学七楼。

 

物、人、神融合、辉映而拱立

1922年齐大图书馆新馆落成后,先后聘巴达、桂质柏、皮高品、陈鸿飞、邢云林等出任图书馆主任。他们苦心筹划经营,推动了齐鲁大学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齐鲁大学图书馆在书目分类方法上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编译了中文《杜威十进分类法》,确定了中西结合的图书分类方法。

 

齐鲁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目非常丰富,哲学、宗教、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史地、应用科学之类的中外文书籍应有尽有,另有多种中西杂志、小册子、中外报章。齐大图书馆书籍除自行购买外,还接受图书捐赠,赠书者不胜枚举,书籍逐年加增。至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馆藏中文图书98315册、西文图书23451册。此外,齐鲁大学内部创办的各类刊物异常丰富,也是齐大图书馆的重要收藏,如《齐鲁大学校刊》、《齐鲁学报》、《齐大月刊》、《学史丛刊》等。

 

历经沧桑,递进、传承而发展

1938年济南沦陷后,齐鲁大学被迫西迁成都。在迁移过程中,只能带走少数的重要图书,绝大部分图书仍留在原地,山东省立图书馆接收齐鲁大学图书馆89000余册图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英美开战并占领齐鲁大学,学校被用作日本的军队医院。抗战给齐大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损失。抗战胜利后,1946年,齐鲁大学在济南复学,校长林仰山悉数索回了山东省立图书馆接收的图书,并从国外购买大量书刊以弥补战时的漏缺。1952年,国家推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解散,齐大图书馆也随之消失。齐大图书馆内藏书除医学类的书继续留在1952年新成立的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外,文理科的中外文书籍多搬迁至今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内,依旧为齐鲁学子提供着图书服务。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这样描述图书馆的人文情怀。也有人说,图书馆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图书育人,也是大学培育人才的一种方式。从奥古斯丁图书馆到如今的山大图书馆,书籍带给山大人的,是学无止境之精神,气有浩然之品格。

 

编辑/文宇

图文/山大文化网整理

责任编辑/黄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