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年轻的臧克家,慷慨激昂;年长的闻一多,微笑倾听。并肩而坐,我们与闻一多探讨元白诗歌,和臧克家谈论新诗创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岁月洗尽了铅华,百年的文化血脉,却从未间断。 ——写在前面
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
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在大多数科目成绩平平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教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地进了清华。
“惺惺惜惺惺”,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但这双识才、惜才的慧眼并不是偶然生光的,而是一种凝聚着学子的温暖记忆和师者的博大胸襟的传承。
闻一多像
又见伯乐
又是一年高考录取时,不能不让人怀念那些开绿灯的老师,敢在特殊时刻开绿灯的老师,善于开绿灯的老师。他们在学生人生的转折点上,大笔一挥,点石成金。
在新时代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开放背景下,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山东大学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本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育人宗旨,一直以来走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伯乐之流前沿,率先实行自主招生、文体特长招生等特殊招生政策。“泰山计划”、“尼山计划”、“卓越计划”以及今年首次亮相的青岛校区“蓝色硅谷计划”,均向有志学子伸出橄榄枝。学校致力于发掘学科特长突出,具有创新潜能的“偏才”“怪才”“奇才”,给予特殊人才公平竞争的机会,为他们敞开未来道路的大门。时值特招,我们一直在路上。
臧克家像
结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名句,跨越千年,依然闪烁光芒。在新的时代,应当有更多的“闻一多”,才能成就千千万万的“臧克家”。
编辑/黎亚妮
图文/山大文化网
责任编辑/黄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