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不仅仅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归宿。当我们一步步走进、探寻,那份独特的感知便在记忆中慢慢酝酿、沉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老建筑的一砖一瓦,都浓缩为人们记忆的碎片,等待着有心人在岁月的长河里一一打捞。
——写在前面
校友门的故事
1908年,聂会东院长在南新街开办临时共合医院的同时,购买了英国南关教堂以西至南新街、北至广智院街、南至圩子墙之间的一片16英亩的地面并建立正式的医院。1911年建成医学大讲堂(新兴楼,现齐鲁医院办公二楼)和诊病所(求真楼,现齐鲁医院干部保齐鲁医院共合楼北立面健门诊),在诊病所西北角不远处修建了医院北大门,以面向居民聚集区,当时称“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院”。
与此同时,英美教会经民国时期首任山东都督周自齐批准,又在圩子城以南购买了74英亩(近600亩)空地,开建大学校舍。为方便与圩子内的医学院和医院的联系,市政当局专门于1910年在圩子墙上新辟一城门,名为“新建门”。此时,共合医院也筹建护士学校,并于1915年对着新建门建成了坐北朝南的和平楼和东面的几个二层宿舍楼,培养奇缺的护理人才。
1917年9月,齐鲁大学开学,但由于经费不足,一直未建成正式校门。校友门落成之前,校园并没有校门和围墙,校园周围种了些洋槐,打了几根木桩充当院墙。
直到1924年,千名齐大毕业校友捐款2 000多银元,终于盖起了像样的校门,这就是后来的校友门。门的造型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的三间三叠式的古代牌楼样式,后成为齐鲁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门楣正面匾额楷书“齐鲁大学”及背面“校友门”等,均为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后兼山东大学校长、清末状元、潍县名书法家王寿彭所书。
回音
校友门身为齐鲁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可以说是浓缩了齐鲁大学近百年的历史嬗变。正门匾额上的校名经历了“齐鲁大学”、“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到如今的“山东大学”。沧桑变化,其中的种种留待后人猜测、体会。古老的牌楼,现代化的伸缩门,年轻的学子们,构成了校友门一道独特的风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不知这牌楼曾经定格过多少鲜活飞扬的青春?祝福过多少济世救人的年青人们?驻足凝望,它依旧默默地守护着身后的校园,与山大学子们共同走向未来的百年时光。
—THE END—
“观图者说”是山大文化网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
图文类文化作品,每周四傍晚推出。
内容取材自《山东大学景观图册》,
每期以来自山大的一项景观为先导,讲故事、谈文化。
或建筑,或雕塑,或广场,
挖掘景观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文化元素与山大故事。
编辑/赵靖宇
图文/山大文化网整理
责任编辑/黄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