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武汉一高校在校园内修长城”的一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坐落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这段“长城”全长1600米,连接校园的三个区,总预算400万元以内。校方称,该“长城”可缓解高峰时段校园的交通压力,也可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健身场所。
尽管校方不断强调“校园长城”的诸多功能,但仍引发一片批评声。
山寨,以文化之名
据校方介绍,“校园长城”的建造,最初是由该校“校园文化建设小组”的专家和教师提出的。事实上,也正是校方这一理直气壮的“校园文化说”招致的批评最多。
“校园文化是靠这些山寨建筑工程就能建设起来的吗?用这种山寨长城装裱出的校园文化又价值几何?”成风出现的“山寨建筑”竟然以“文化”之名出现于最该讲求文化的大学之中,光明网网友朱永华对此惊诧不已。知音网网友李吉明则回忆说,两年之前,同样是坐落于武汉的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也曾因为校园建筑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它把自己建成了“世界之窗”:金字塔是图书馆、白宫是教学楼、凯旋门是学校大门、希腊众神像围着喷水池……当时被网友批判为“一堆没有灵魂的瓦砾”、“在山寨中丢了大学精神”。如今武汉高校再出“奇葩”建筑,只能让诸多网友一再叹息大学文化的缺失。
新浪博客博主“飞扬的流沙”由“校园长城”联想到了市场上的仿真产品,“我们是何时掉入‘仿’字的陷阱不能自拔,甚至在‘仿’的泥沼里自得其乐的呢?又何时才能摆脱‘仿’的套子,找到真正的自己,创造真正的时代文化呢?”网友吴新伟在网上撰文,质疑这样一座山寨长城突兀地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日日与学生相对,会传播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是要告诉年轻学生模仿有理、抄袭无罪吗?”
物质只是末流
荆楚网网友霍计武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劝诫说,“山寨长城不能把高校变成‘学术圣地’。希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和有类似想法的高校,能够在哗众取宠、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迷途知返。”
那么,若非花在这段山寨长城上,这几百万资金到底该如何用于建设校园文化?
“这个‘论证了好几年的项目’,是不是应该事先征求一下师生们的意见?”网友吴新伟认为,“是把钱花在修葺教学楼、学生宿舍上面,还是建一座地标性建筑,抑或整修一下园林、扶持贫寒学生,皆可集思广益。这都比在校园里执拗地竖立一个山寨文化的东西要强。”
采访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对记者说,“花费如此大价钱建设‘长城’,不如多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新浪微博网友@吉木乃的冬天在与国外的名校对比之后黯然神伤,“人家的历史馆里存放的是珍贵的史学资料文献。”大河网网友滨兵由此建议,“不如多建几座校园图书馆,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读书。学生整天浸润于知识的海洋中,校园文化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在长江网网友杨浩军看来,“校园文化建设,物质也只是末流,更重要的是请聘大师、改革制度。”他指出,大学是文化建设之圣地,要有效地建设校园文化,首要的是有大师,以渊博的知识向学生传授,以高尚的人格供学生学习。其次是合理的制度,让老师能够安心地研究、教学,让学生能够健康自由地学习、思考,让师生能够方便高效地参与学校建设管理。
去浮躁、去功利
在对“校园长城”的批评中,《人民日报》几年前对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世界之窗校园”的评论被许多网友引用,“若大学远离山寨,一心向学、用心办学,今天的点滴努力,就是明天的历史底蕴。”时间推移了、对象换了,但这一评论并没有过时。
大学文化,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有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沉淀,而不能寄望于短时期内建造的一个景观建筑,更何况这个建筑还是没灵魂、没个性的山寨建筑。光明网网友朱永华认为,“把数百万教育投入用在建设这种不伦不类的景观建筑上,折射的是时下高校追逐‘形象工程’的一种不正常校园生态。”
在荆楚网网友付彪看来,时下一些大学充斥着浮躁的气息,“大凡一些大手笔建造,无不透露着一种追逐政绩的冲动、一种好大喜功的美学和浮躁的气息。”浮躁心态下的政绩冲动,不仅体现于“山寨长城”,也体现于其他方面,光明网网友朱永华说,“我们的不少高校,只比硬件建设,不比软件升级;只图吸引招生,不讲多出人才;只顾华丽包装,不顾实质创新;看似都有‘文化’,实则文凭工厂。”
慢下来、静下来;去浮躁、去功利。这才是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必备心态。四川新闻网网友徐义闯说:“教育需要去除浮躁、摒弃功利,这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